close

你吃的稻米是怎麼來的?

第130期
2013年3月5日
作者: 
鄭少凡

一提到米,一般的印象就是這是落後的初級產業,但實際上台灣稻米產業的架構頗為複雜,整個稻米的生產過程涉及高度的系統化作業,包括育種、採種、整地、育苗、插秧、田間管理、收割、乾燥、加工等,每一階段都是很專業化的分工。


生產端流程


稻米生產端的主要流程包括:


一、育種:由試驗改良單位培育新品種的苗,藉由執行三級繁殖制度,由「原原種」種子繁殖到「原種」種子,再成為「採種田」的採種子,然後將新苗導入生產體系。


二、採種:農民向秧苗場購買自己要種的品種的秧苗。


三、整地:種稻前必須得將土壤翻過,使其鬆軟。


四、育苗:培育秧苗,一般也有民間的育苗場,農民可直接向其買秧苗。


五、插秧:買回培育好的秧苗後,就可直接插秧。


六、田間管理:灌排水、病蟲害防治、施肥等。


七、收割:稻米成熟後割下稻穗。


八、乾燥:通常農民將收割後的溼稻穀賣斷給烘乾中心或是糧商,烘乾中心或是糧商用烘乾機烘乾,將稻穀乾燥到可以儲存的條件。


九、加工:將稻穀碾製成各種米,先礱穀脫殼,碾製成糙米,由糙米碾製成白米必須經過精米的過程。


銷售端流程


稻米的銷售端相對於生產端而言,單純許多。農民收成稻穀後有兩個流向:公糧和民糧。公糧指的是政府收購,民糧指的就是直接向農民購買稻穀的一般民間糧商。


民間糧商購買稻穀後自行碾製成白米,然後銷售給量販店、超市等通路,消費者再由這些通路購買白米。有些糧商也會自行銷售白米,那麼消費者也可跳過中間的通路直接向糧商購買。


公糧由政府收購後,成為軍糧、學生營養午餐的學午糧,或是用於國家緊急狀況時的安全存糧,或是直接進入加工廠,通常並不會直接面對消費者。但公糧也會在民間糧食較缺乏時,透過「糧食調給」制度標售給糧商,再流向消費者。


不過,台灣社會目前也漸漸流行起消費者直接向產地農民購買契作農產品,一來可以省去中間盤商層層轉賣的成本,二來找自己信任的農戶購買,可以直接瞭解吃進肚子裡的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品質,吃起來比較安心。


另外,自從加入WTO(世界貿易組織)以來,台灣每年平均從國外進口144,720公噸的糙米,近十年來進口數字皆維持在這數量,其中65%進到政府的公糧,剩下35%則進入民間。


小知識


如何判斷是否為「混米」?


繼續閱讀請連結  http://www.watchinese.com/article/2013/4985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灣道爾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