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做了混種跟生命三姊妹的實證。

混種是把很多種子混在一起播種,是學習森林的生態,多樣性。利用多樣性達到相生相剋,趨吉避兇的效果。這次混種的種子有番杏、花椰菜、蕃茄、甘藍、長茄、茼蒿、山茼蒿、地榆、紅豆、綠豆,加上忌避植物:辣椒、北蔥、芹菜、芫荽、柳薄荷、藿香、普通夏至草、香蜂草等。

番杏又叫「甜菠菜」,本來是野菜,近來馴化成新興的蔬菜。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之一,就是尋找新的蔬菜,這些新的蔬菜原來就是雜草,所以生命力強,抗病蟲害。但是,這類蔬菜千萬不要使用化學肥料跟化學農藥,那就像吸毒一樣,上癮了就很難戒。舉個例子來說,野蓮,也就是龍骨瓣杏菜,本來野生時是不需要什麼照顧的,但是一旦商業化,單一物種種植,大量生產,就撒農藥。結果變成好像不撒農藥就種不活,現在反而找不到不撒化學農藥的野蓮了。農夫還會理直氣壯告訴你:「不撒農藥怎麼種的活?!」套句愛彌兒的名言「自然是好的,一經人手就變壞了。」

柳薄荷說是跟高麗菜種能夠防止紋白蝶。現行慣行農法的思維是很自私的,出於私利,為了自己利益,不管他者死活。他者包括消費者,也包括田裡的一切生物,無論是被人類認為有益或有害的。紋白蝶要生存就是要吃。單一物種種植,人只提供高麗菜,當然紋白蝶就只好吃高麗菜,如果人提供其他的食物,紋白蝶多了其他的選擇,是不是就比較不會危害高麗菜了呢?這是從多樣性所衍生出來的另外一種防治病蟲害的思維:多樣的作物可以分散病蟲害的風險,甚至有所謂的誘敵植物,就是吸引病蟲害,不使病蟲害危害主要作物。

生物多樣性的思維又是基於生命是合作,而非競爭的觀點,而這又是從「利他」的倫理觀派生出來的。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與慣行農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,「利他」或「利己」。很多所謂有機農法、自然農法其實還是慣行農法思維,還是利己的。從對雜草跟病蟲害的態度就可以看的出來。比如說防治雜草,不用除草劑,改用黑色塑膠布,表面看是改變作法了,但背後的思維還是將雜草視為搶奪利益的土匪強盜,欲除之而後快。雖然沒有除草劑的威脅,但黑色塑膠布本身就是污染,甚至還有人焚燒,可能會產生戴奧辛等有毒物質,這些危害不亞於用除草劑。

慣行農法對雜草的態度,是認為雜草會「搶肥」,而這背後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,土地是一個倉庫,儲存肥份,肥份是有限的,所以要單一物種種植,營養才不會被搶走。但真是如此嗎?

其實土地是活的,會自己產生肥份,產生營養,孕育生命。或許會看見物種相互競爭,有些植物群落很大,有些植物群落很小,甚至滅亡。但看看森林,沒有人施肥、撒農藥,為什麼可以長得這麼好呢?照理說,應該會搶肥到只剩單一物種,而且土地會越來越貧瘠才對,但為什麼反而卻越來越肥沃呢?反而是一經人開發,就迅速走向死亡呢?而所謂強勢物種,不也是人類搞的嗎?像小葉蔓澤蘭?往往一個地區的原始生態,是平衡的。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奧妙呢?

生命三姊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玉米、豆類跟南瓜一起種,會長的很好,而且有3種收成。可是台灣有幾個實行了?大部分還是採用單一物種種植,有可能是因為搶肥的觀念,不相信多種作物同時種會長的好,但是印地安人這樣種了幾千年了,只能說人類就是容易被觀念蒙蔽,事實放在眼前也不願意相信。

生命三姊妹為什麼長得好?玉米是主食,長了一段時間種豆類,豆類會固氮,氮是植物很重要的養分。玉米結穗時,吸收豆類提供的氮,會長的很好。玉米採收之後,玉米桿就變成支架,讓豆類攀爬生長。而南瓜匍匐在地,可以抑制雜草生長。這樣省力省成本,又有多樣收成,何樂而不為?可是就很少人勇於走出第一步。

所以,為了證明生命三姊妹是可行的,今天就種了水果玉米。豆類是想種黃仁黑豆,希望採收可以做蔭油。但是黑豆育苗一直不成功,如果沒有黑豆,考慮改種豌豆。豌豆又分為吃豆子的,跟吃嫩芽的。想種吃嫩芽的,因為喜歡吃,但固氮效果不知道有沒有差?豆類選擇先不用急,還可以等玉米長高一點再說。

玉米也可考慮改種高粱,想要用高粱做醋。現在市面上,幾乎都是化學醋,像自己做水果醋,很難找到純米醋當基底。而大寮這塊地又太乾,不適合種米,所以想種雜糧,看可不可以用雜糧,像是高粱做醋。其實如果明白「醋」的原理,改用高粱做醋應該是可行的。

明白生命三姊妹的原理之後,作物是可以替換的。生命三姊妹是利用3種植物的高低差,跟彼此的特性互補。如果都種蔓生的作物,像南瓜、冬瓜一起種,可能就要打架了。所以多樣性種植也不是亂種一通,而是有方法的,而這就是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有趣的地方,要動點腦筋,花點心思。

 

WP_20140124_024

澆水

WP_20140124_030

雜草只除要種的區域,其他留下來保護種子。雜草可以遮陰,高雄冬天的太陽還是很毒,保溼,還有其他的作用。等到作物發芽,如果雜草擋住陽光,影響作物光合作用,再腰斬就好。關鍵是不要讓雜草擋住作物的陽光。這樣,也省了除草的力氣。

WP_20140124_034

樸門也叫「懶人農法」。所謂懶人不是什麼都偷懶,而是只做必須要做的事,不做白費力氣的事。所以目前只要做三件事:種植,mulching,跟澆水。

 

WP_20140124_035  

為什麼一桶一桶提水來澆?因為水是很珍貴的,這樣才會珍惜。而且一棵一棵澆,不但可以跟作物培養感情,而且也可以注意到每棵作物的需求。

慣行農法很浪費水。隔壁有人問,「你的小黃瓜是不是每天要澆水?」聽到3天澆1次,覺得很不可思議。這背後是有一番道理的。

另外,是出於利他。因為如果牽水管,水管經過其他人的地,可能會破壞田裡的作物。

這樣不會很累嗎?只是初期累而已。等到作物長大,他們會自己找水,甚至是把水抓住,就不用操心了。

其實耕種跟養小孩很像。慣行農法跟現代的父母往往花了大量的心力與金錢,只是把作物跟小孩養成媽寶、爹寶,出了父母的懷抱就倒。而樸門,就像教育人一樣,則是要把作物培養成「高貴的野蠻人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灣道爾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